2015年以来,淮安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扎实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后,全市将家庭教育由传统意义上的“家事”提升为关系民族复兴的“国事”,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形成合力,把“三个注重”深入落实到“家”。淮安市连续四届获得“江苏省家教工作先进市”殊荣。国务院参事室领导和专家来淮调研家庭教育工作,誉之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淮安模式”,先后两次特邀淮安在全国家庭教育高端论坛作大会交流发言。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对淮安市关工委组织“五老”担任家教缺失孩子代理家长的做法专门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一、淮安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情况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倾力作为。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把抓好家庭教育作为增进家庭福祉、社会和谐、淮安发展、国家兴旺的强基工程,列入“十三五”儿童发展规划,出台了《淮安市家庭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淮安市家庭教育指导协调委员会,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基础、学校为纽带、社会为合力、法律为督导的家教工作格局,每年推出、实施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件实事”,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在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推动下,以党员干部家庭为重点的千家万户,广泛开展“学恩来家教、树优良家风、创文明家庭”主题活动,一代伟人周恩来修身齐家的“十条家规”、“八互律约”、以及三位母亲的家教故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全市各地还组织开展“讲家史、传家训、树家风”、“科学家教进万家”、“十万家长学礼仪”、“争做合格父母、培育优秀孩子”等系列活动,促进家庭教育扎根基层、成风化人。市卫健委重抓早期妇儿教育,全市59所助产机构开设了孕妇学校,培训覆盖率达85%以上。淮阴区作为全省唯一儿童早期发展全国试点地区,在婴幼儿养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潜心探索、积累经验,为推进全国儿童早期发展提供了大量宝贵数据、作出突出贡献。市民政局、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提高困境儿童基本养育费标准的通知》,为困境儿童教育成长提供常态化兜底服务。市文化旅游局围绕家庭教育,常年组织文艺团体奔赴基层送戏上门。市委老干部局发动离退休老同志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协调关系、化解难题,以老带小、发挥余热。市关工委联合相关部门成功举办第十七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研讨会、全国家庭教育高端论坛、中国淮安家长节,盛况空前、反响热烈。全市百名家教专家赴乡镇、入社区、进学校,开展“家教专家传家教”活动,为广大家长送去“及时雨”、“解渴泉”。 2.家教宣传丰富多彩,家教知识浸入人心。经过数年努力,全市成功打造了以报刊、电视、广播、新媒体等为主的全方位、立体式家庭教育宣传平台,报纸文章、电视形象、广播声音、网络信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2012年创办的《家教在线》栏目,是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市广播电视台重点打造的品牌,先后与数十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合作互动,请百余名特级教师、家教专家、国家心理咨询师开办讲座,每周两档,常办常新,让内容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创刊27年的《家长》杂志,聚焦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解疑释惑,突出针对性;推介育子成才的典型经验,春风化雨,增强指导性;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保持可读性。中关工委领导盛赞《家长》杂志为“家教的良师、家长的益友”,发行量突破35万份。淮安日报的《舐犊情深》、淮海晚报的《琢玉》、淮海商报的《家长周刊》、市广播电台的《蓝精灵》,以及市妇联开办的“家庭教育空中课堂”,各具特色、各显身手,营造了家庭教育的浓郁社会氛围。淮安市组织出版的《周恩来与家庭教育》、《优秀家教案例》、《家庭教育高端论坛文集》、《婴幼儿家长读本》等书籍,免费赠阅读者,广受各界好评。去年,淮安市创作拍摄的反映伟人家教家风优秀故事片《童年周恩来》,入选中宣部迎庆党的百年华诞重大题材献礼工程。 3.家长学校全面覆盖,“四化”建设硕果纷呈。全市把家长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坚持不懈地建优办好。2016年,全市中小学在普及家长学校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常态化、标准化、课程化、特色化”示范建设。各县区都成立了家长学校总校,按照“四化”标准,全市先后建成国家级优秀家长学校2所、省级优秀家长学校22所、市级优秀家长学校184所。为深化创建活动,2017年,教育等部门联合召开“四化”家长学校建设现场会,启动了全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建设工程,举办了百名家庭教育宣讲师专题培训班,着力提高家教工作者事业心、责任感和硬本领。金湖县家长总校在“四化”建设中,编纂了有地方特色、合家长胃口的家教校本教材,在传授家教新观念、新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对家长学校学员的考评办法。市教育局加大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工作,组织全市97名家庭教育高级宣讲师,常年任教于家长学校,累计宣讲2000多场,受训家长10万多人。 4.社区家教深入推进,文明家庭示范引领。市妇联将社区家长学校列为覆盖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制定了《淮安市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淮安市社区家长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多次召开社区家长学校建设推进会。充分挖掘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扩大了社区家长学校办学覆盖面,探索创建了留守儿童之家、社区亲子园、企业家长学校等。各级妇联领导常年深入社区调研指导,多次走上社区家长学校讲台授课,向广大家长授业解惑。积极实施省政府“建设600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为民办实事项目,申报45个试点,广泛开展“社会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类”的“三全”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建立0-18岁儿童青少年家庭档案27973户,招募家庭教育志愿者1496人,吸纳家庭教育志愿服务社会机构200多个,发展志愿商铺232家,整合专业化社会组织力量26个,在社区营造“推门可见、社区可感、家家参与”的家庭教育良好环境,发挥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近两年培树推广市级以上各类文明示范家庭696户,成立全市最美家庭联盟,发挥先进典型示范领动作用,把家庭教育根植城乡基层,让文明家风吹遍千家万户。 5.“五老”赋能家庭教育,代理家长力担重任。在全市百万青少年中,以孤儿、单亲家庭和部分留守儿童为主的家教缺失儿童约占总数的1.5%左右,成为家庭教育亟待关注、关心、关爱的重点群体。2015年底,市关工委联合市文明办、教育局、民政局、妇联进行了调研,市委常委会听取了调研汇报,并将《关于进一步做好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家教缺失子女关爱工作的报告》以文件转发至各县区委、政府。全市关工系统根据文件要求,精心撰写培训手册,举办“五老”代理家长培训班,在9个县区139个乡镇(街道)集中举办培训122场次,培训代理家长16226人。2016年年底召开了全市“五老”代理家长先进表彰大会,盱城街道关工委等9个单位被表彰为“全市代理家长工作先进集体”,李书法等151名同志被评为“全市代理家长先进个人”,全市掀起了见贤思齐、争先创优的热潮。2018至2020年,市关工委又先后召开了全市代理家长经验交流会、成果现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公布后,市关工委又根据家教新形势和“五老”变动新情况,分批分级对全市“五老”代理家长进行深入培训,总结推广家教工作“六个注重”先进经验,即注重贴近孩子,因人施教;注重把握心理,科学疏导;注重发现苗头,抓早抓小;注重平等交流、循序渐进;注重言传身教,严慈相济;注重持续跟踪,负责到底。淮安区车桥关工委运用“三道加法”做好代理家长工作,即组织引导+个人意愿,推动代理家长工作同向化;面上要求+重点突破,推动代理家长工作差别化;领导点评+群众评议,推动代理家长工作有形化,他们的成功经验被《中国火炬》重点推介。洪泽区龙港村五任支部书记坚持家庭教育志愿值班制度,竭力关心家教缺失的未成年人,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支书爷爷”。金湖县金北街道办的“五老”用心用情当好代理家长,被当地群众称为熟知孩子的“活字典”、关爱孤困儿童的“活菩萨”。“五老”代理家长们舐犊情深、不离不弃的帮教,使一批批家教缺失的孩子心受滋润、身感温暖,让一批批迷途羔羊知错而返、走上正道。十年间,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从6.45%下降到去年的1.09%,未成年人零犯罪村(社区)从88.8 %上升到97.15%。 二、对深入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习总书记“三个注重”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遵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统揽,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切实负起政治责任、事业担当。健全完善以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领导机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各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制定落实好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将家庭教育工作实绩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将家庭教育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采取政府补贴、奖励激励、购买服务等扶持措施,培育家庭教育服务机构,从法律层面保障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力推进。 2.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门要积极承担家庭教育工作日常事务,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管理体系,加大家庭教育师资培养力度,给予家长适需对路的专业指导。学校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着力办好家长学校。妇女联合会要关心协助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协调社区资源,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和良好的环境。深入开展评比文明家庭、最美家长活动,树立推广好家规、好家风先进典型。政法系统、群团部门、社会组织依据法律责任,积极配合、支持、投入家庭教育工作。 3.进一步重点关注家教缺失儿童健康成长。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重点重抓,对留守困境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服务。教育、妇联、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建立家庭教育工作联动机制,对家教缺位缺失的家庭、监护人予以特别的关注、指导、帮助和督促。关工系统要进一步做好“五老”代理家长工作,想政府所虑、解社会所忧,帮孩子所需,尽自己所能,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抓深抓实抓到位。集中力量化解农村家庭教育薄弱环节,加大人力财力投入,解难题、补短板、上水平,确保农村家庭教育不留死角、不拖后腿、统筹推进。 4.进一步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鼓励支持驻淮高校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鼓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不断充实壮大提升家教工作队伍。有效落实《淮安市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十四五”期间,完成市、县(区)、学校三级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培养“百千万”工程,逐步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基本满足家庭教育公共服务需求。全市新闻媒体进一步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家长增强“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学会正确的育人方法,不断提高家教素养和能力。 |